Page 20 - INHERITAGE no.18
P. 20
佛羅里達理工大學的仿生建築位於湖中央的位© Alan Karchmer
置,頂樓的白色外牆可完全展開,就像一隻蝴
© Alan Karchmer蝶,停落在建築頂端。
擬態建築,顧名思義,是形式的模擬,新一代的擬態
建築,則不只是形式上,而是由內而外甚至是機能上
的擬態。在隈研吾(Kengo Kuma)的書中,他將日文
中的11種擬態詞,比如軟綿綿、透光、輕輕拍打等,
將其運用到建築表現中,消除人與建築之間壁壘分明
的界線,這讓人們生活與人工的建築中,如同生活在
自然環境般,建築師則取自然事物為概念,開啟全新
的建築形態。
人類文明的進程離不開向大自然學習,大自然有許多
物象特性能帶來思想的啟發,以中國上海由設計師
Eugenio Aglietti打造的「岩蘭草之城」為例,便是參
考岩蘭草獨特的生態系統而生,這種植物能在非常廣
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而這棟摩天大樓,不僅在外型上
具備類似的形態,在整體的生態循環系統下,也模擬
岩蘭草的生態特性,如同一自然的生物,存在於城市
系統中。
模擬自然,並不等同於仿效曲線輪廓,而是學習自然
組織的內在邏輯,是由造物者而生的態度。近年許多
國際大師,紛紛推出許多精彩的擬態作品,我們邀請
4位為擬態建築開啟新可能的建築師,包括西班牙設
計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曾經設計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建築師湯瑪士‧海澤維
克(Thomas Heatherwick)、義大利建築設計團隊
Fuksas,為我們演示新時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027